肇事逃逸可以要求赔偿误工费吗
肇事逃逸可以要求赔偿误工费的。只要受害人能证明具有劳动能力,且因逃逸导致的人身损害而无法工作减少收入,就有权主张误工费赔偿。
一、肇事逃逸可以要求赔偿误工费吗
肇事逃逸后,受害人可以要求赔偿误工费。这一要求的合理性在于,误工费赔偿的前提是受害人需具有劳动能力,并且因遭受人身损害而不能从事原有工作或劳动,导致收入丧失或减少。
1.如果受害人能证明在受害前具有劳动能力,且因肇事逃逸导致的人身损害而无法工作,从而减少了收入,那么受害人完全有权主张误工费赔偿。
2.误工费的计算依据受害人的误工时间和收入状况确定。误工时间通常根据受害人接受治疗的医疗机构出具的证明来确定。如果受害人因伤致残持续误工,误工时间甚至可以计算至定残日前一天。
3.至于收入状况,受害人有固定收入的,误工费按照实际减少的收入计算,没有固定收入的,则按照其最近三年的平均收入计算,若受害人无法证明最近三年的平均收入状况,可以参照受诉法院所在地相同或相近行业上一年度职工的平均工资来计算。
二、被判刑后肇事逃逸者还需赔偿吗
交通肇事被判刑后,肇事逃逸者仍然需要进行赔偿。判处刑罚与民事赔偿是两个不同领域的法律问题,它们之间并不冲突。
1.交通肇事行为不仅侵害了自然人的人身财产权益,更是对国家公共管理制度的破坏。因此,即使肇事逃逸者已经受到刑事处罚,也不能免除其民事赔偿责任。
2.《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一条明确规定,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失的,有权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这一规定确保了受害人在刑事诉讼过程中,能够同时寻求民事赔偿,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因此,无论肇事逃逸者是否被判刑,其都需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
交通肇事逃逸的认定标准主要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来判断,具体如下:
主观方面:行为人必须具有逃避法律追究的故意。即行为人明知自己发生了交通事故,为了逃避可能面临的行政责任、民事责任或刑事责任,而故意实施逃离等行为。如果没有法定事由或正当理由离开事故现场,则通常推定为逃避法律追究。例如,张三在撞车后,明知事故已发生,因害怕承担赔偿责任而直接驾车逃离,这就体现了逃避法律追究的主观故意。
客观方面:主要表现为以下八种情况
明知发生交通事故,交通事故当事人驾车或弃车逃离事故现场的。比如,李四在发生碰撞事故后,直接驾车快速驶离现场,这属于典型的肇事逃逸。
交通事故当事人认为自己对事故没有责任,驾车驶离事故现场的。即使当事人自认为无责任,但实际上可能并非如此,只要其未经合法程序处理而直接驾车离开,也可能被认定为逃逸。
交通事故当事人有酒后和无证驾车等嫌疑,报案后不履行现场听候处理义务,弃车离开事故现场后又返回的。例如王五酒后驾车发生事故,报案后未等交警处理就弃车离开,之后又返回,这种行为也构成逃逸。
交通事故当事人虽将伤者送到医院,但未报案且无故离开医院的。如果只是送伤者到医院,却不履行报案等义务而无故离开,无法保障后续事故处理的正常进行,也属于逃逸。
交通事故当事人虽将伤者送到医院,但给伤者或家属留下假姓名、假地址、假联系方式后离开医院的。这种行为同样是为了逃避后续可能的责任追究,属于逃逸行为。
交通事故当事人接受调查期间逃匿的。在交警等部门对事故进行调查时,当事人故意躲避、藏匿,不配合调查,明显是为了逃避法律责任,可认定为逃逸。
交通事故当事人离开现场且不承认曾发生交通事故,但有证据证明其应知道发生交通事故的。比如现场有明显的碰撞痕迹和相关证据,而当事人却矢口否认,且有证据表明其不可能不知道事故发生,这种情况也会被认定为逃逸。
经协商未能达成一致或未经协商给付赔偿费用明显不足,交通事故当事人未留下本人真实信息,有证据证明其是强行离开现场的。如果没有合理的理由,未留下真实信息就强行离开,也是为了逃避后续责任,属于逃逸。
此外,存在以下六种情况一般不构成肇事逃逸:
交通事故当事人对事故事实无争议,撤离现场自行协商解决,达成协议,并留下真实姓名、联系方式后,一方反悔并报案的。
交通事故当事人为及时抢救事故伤者,标明车辆和伤者位置后驾车驶离现场并及时报案的。
交通事故当事人将伤者送医院后,确因筹措伤者医疗费用需暂时离开医院,经伤者或伤者家属同意,留下本人真实信息,并在商定时间内返回的。
交通事故当事人因受伤需到医院救治等原因离开现场,未能及时报案的。交通事故当事人驾车驶离现场,有证据证明其不知道或不能发现事故发生的。有证据证明交通事故当事人因可能受到人身伤害而被迫离开交通事故现场并及时报案的。
声明: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利于普法之目的。本网部分内容可能涉及转载或摘录于网络,但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经本网核实后将会第一时间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