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伤情,为何你的赔偿金少了几十万?了解赔偿项目, 理清赔偿标准,获得合理赔偿。24小时咨询电话:16601145768

以案说法

坚持以守护平安家庭,专业筑就未来为宗旨

交通事故死亡获赔后还享有抚恤金待遇吗

2023.8.15 倡信律师事务所

交通事故死亡获赔后还享有抚恤金待遇吗


案例:


我丈夫系一单位职工。上月初,他因死亡,肇事方已按有关规定作了赔偿。请问,我还能向丈夫生前所在单位要求支付抚恤金吗?


律师解答:



你仍有权享有抚恤金等待遇。一方面,是因为根据《事故处理办法》有关条款所作出的赔偿,都不属于抚恤性质;另一方面,有关部门已对此作出了明确规定。包括最高人民法院办公厅、公安部办公厅《关于交通肇事的补偿和抚恤问题的函》中指出:职工因交通事故残废……除了肇事单位根据肇事人所负责任大小发给一定补偿费之外,原单位仍应按照劳动保护条例规定发给抚恤费。


民政部《关于军人、机关工作人员因交通事故死亡抚恤问题的通知》中规定:“军人、机关工作人员因公乘坐车船、飞机发生意外事故死亡或因公外出(包括上、下班途中)被撞死责任又不在自己的,除由有关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发给或赔偿金外,仍由民政部门按照因公牺牲的标准发给家属一次抚恤金。”


“军人、机关工作人员乘坐车、船、飞机发生意外事故死亡(严重违法不包括在内),除按有关规定处理外,民政部门仍可按照病故抚恤标准发给其家属一次抚恤金。”民政部、财政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死亡后遗属社会困难补助暂行规定》中指出:“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死亡后,遗属生活困难的,遗属补助费按应享受遗属补助的人数的标准计算,其总额不得超过死者生前工资”,“遗属在享受定期补助后,当遇上特别困难,死者生前所在单位还可酌情给予临时补助”,“遗属生活困难补助费用,由死者生前所在单位的经费内支付”。



从上述案例及相关规定来看,在交通事故中因亲人死亡获肇事方赔偿后,依然有权享有抚恤金待遇,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赔偿性质不同:肇事方依据交通事故相关法规所给予的赔偿,本质上是对事故造成损害的补偿,和单位发放的抚恤性质完全不一样。它旨在填补因交通事故直接带来的诸如医疗费、丧葬费、死亡赔偿金等经济损失,侧重于事故责任对应的赔偿。

有明确政策支撑:

最高人民法院办公厅、公安部办公厅相关函件表明,就算职工因交通事故拿到了肇事方的补偿费,原单位依旧要按照劳动保护条例规定落实抚恤费发放 ,明确划分出两种补偿的并行关系。

民政部针对军人、机关工作人员的通知里,也强调在交通事故死亡情形下,除有关部门给到相应赔偿或补偿金外,民政部门还会按因公牺牲或病故抚恤标准,给家属发放一次性抚恤金,充分体现抚恤不受交通事故赔偿影响。

依据民政部、财政部的暂行规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离世后,出于保障遗属生活的考量,单位要承担起支付遗属困难补助的责任,即使已有肇事方的赔偿,也不能免除单位这一帮扶义务,从生活兜底层面凸显抚恤的独立性。


在交通事故死亡获赔后争取抚恤金待遇的过程中,律师可以提供以下帮助:

解读相关法律法规

律师能够深入研究并向家属清晰解读与抚恤金和交通事故赔偿相关的法律法规,如最高人民法院办公厅、公安部办公厅《关于交通肇事的补偿和抚恤问题的函》、民政部《关于军人、机关工作人员因交通事故死亡抚恤问题的通知》等,明确家属的合法权益.

协助收集证据

帮助家属收集能证明死者与单位关系、死者因公死亡等关键事实的证据,如劳动合同、工资单、工作证、考勤记录、事故现场照片和视频、交通管理部门的事故认定书、医院的诊断证明和死亡证明等,确保证据的合法性、真实性和关联性,为争取抚恤金待遇提供有力支撑。

与单位或相关部门沟通协商

律师可代表家属与死者生前所在单位、民政部门等进行专业沟通,依据法律和事实,有理有据地提出抚恤金待遇的诉求,通过协商争取让单位或部门主动履行支付抚恤金的义务,避免家属因缺乏专业知识和谈判经验而处于不利地位。

代理诉讼

若协商无果,律师会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诉讼策略,起草完善的诉讼文书,如起诉状、代理词等,并在法庭上为家属进行有力的代理诉讼,运用专业的法律知识和丰富的诉讼经验,维护家属的合法权益,争取抚恤金待遇的合理判决。

提供其他相关法律建议

除抚恤金问题外,律师还能就交通事故赔偿与抚恤金待遇之间的关系、可能涉及的其他法律问题及权益等,为家属提供全面的法律建议,帮助家属做出明智的决策,避免法律风险,最大程度地保障其合法权益。



律师为当事人争取抚恤金待遇与单位沟通时,需留意避免以下几类问题:

避免沟通准备不足

证据缺失:若未提前梳理好关键证据,如能证明死者与单位劳动关系的合同、工资流水,或是能表明因公出行的派车单、工作安排记录等,空口无凭,说服力大打折扣,单位可能会趁机质疑诉求合理性,拖延沟通进程。

法规不熟:对国家及地方涉及抚恤金的政策法规一知半解,无法精准引用条款来支撑诉求,容易在交流中被单位抓住把柄,让单位有理由推诿责任,拒绝承认应当支付抚恤金。

避免沟通态度不当

过于强硬:一上来就气势汹汹、措辞激烈,容易引发单位的抵触情绪,使原本可以平和展开的沟通陷入僵局,后续即便提出合理诉求,单位出于反感也不愿配合。

过于软弱:表现得唯唯诺诺、没有底气,单位可能会轻视律师及其代表的家属诉求,不把沟通当回事,敷衍塞责,甚至试图进一步压低抚恤标准。

避免沟通内容模糊

诉求不明:如果没有清晰说明抚恤金的计算依据、支付时间、支付方式等核心诉求,单位不清楚律师到底想要什么,双方只能在模糊地带周旋,无法实质性推进问题解决。

责任界定不清:对于单位在抚恤金支付这件事上承担的法定责任阐述含混,没有点明是基于劳动法规、政策要求,还是过往惯例,让单位有模糊处理、推诿狡辩的空间。

避免忽略后续跟进

未设时限:沟通时没和单位商定反馈时间、下次沟通节点,容易让事情石沉大海,单位无限期拖延,家属权益迟迟得不到落实,还需要反复重启沟通流程,消耗大量精力。

缺乏记录:整个沟通全程没有留下文字、录音等记录,万一后续出现争议,比如单位反悔、口径变化,难以回溯真实的沟通情况,没办法有效维权。


倡信交通事故律师团队 找律师给自己评估一下能获得多少赔偿?马上联系:16601145768